星眸蚊踪——三等奖
蚊作为多种疾病,如:疟疾、登革热等的传播媒介,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险,但目前由于杀电剂的广泛使用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疫苗,给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。而CRISPR-Cas9技术的兴起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。图中即为利用CRISPR-Cas9技术构建的特异性标记蚊幼虫眼睛及腹部神经节的品系。
——丁晋瑛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
蠓虫的吸血装备——优秀奖
这张显微图呈现了吸血蠓(小黑蚊)独特的"吸血装备"。特写镜头清晰捕捉到下颚须第三节上蜂窝状的感觉器窝,每个凹陷中都密布着敏锐的嗅觉传感器,仿佛一套精密的"生化雷达",他们能精准锁定人体散发的热量、二氧化碳和汗液分子。搭配犹如微型手术刀的锯齿状口器,可快速刺破皮肤表层。这套高效的"吸血系统",配合富含强效过敏原的唾液,使得这种仅1毫米左右的小虫能造成远超体型的皮肤伤害。
—— 单银雪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
实验室的霓虹银河 | VBDC——优秀奖
本作品通过显微摄影技术,将蚊子幼虫(子孓)以荧光标记后人工排列为“VBDC”字母图案,呈现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。蚊媒防控的缩写通常为“VBDC",即“Vector-Borne Disease Control”的缩写。借助荧光RFP在特定波长下发光,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,展现微观生命的可编程性与自然形态的几何美感。
——梁思敏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
蚊子下颚须上的气味受体——参与奖
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,蚊子下颚须上的头状柱形感器(capitate peg sensilla)恣意舒展,被标记的翡翠荧光--那是气味受体蛋白的栖居地,正解码着人体散发的化学密码。纤细的机械感器如微型天线阵列,交织成一张隐形的感知之网,捕捉宿主的蛛丝马迹,向我们呈现了这场跨越物种的化学对话。
——亓倩&姚惠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
吸血蠓的气味追踪器——参与奖
通过扫描电镜展示了台湾蠛蠓(miè měng,Forcipomyia taiwana)颚须感觉器窝内的嗅觉感器。这些嗅觉感器表面布满纳米级微孔,如同精密“气味筛网”,可高效吸附宿主的挥发性分子(如乳酸、二氧化碳)。感器内部神经元直接连接中枢神经,将化学信号转化为行动指令,使蠛蠓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目标。感器阵列的几何规则性与微米级细节,不仅揭示了昆虫嗅觉系统的精密机制,亦凸显了微观尺度下的自然工程之美。
——单银雪&勾丹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
幽芒尖塔——参与奖
样品是吸血蠓触角上独特的锥形感器,形似微缩的金字塔,顶端尖锐,底部宽厚稳固。其表面布满纵向沟槽,犹如精心雕刻的纹路。这些条纹在光线折射中泛出幽暗的冷光,如同黑夜中潜伏的尖塔,神秘而致命。
——勾丹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
子孓的“天线”——参与奖
触角上的锥形感器分布着感觉神经元和轴突,可以检测到水中有机物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定位食物来源,再通过头部的口刷滤食或吞噬的方式摄取食物。
——亓倩&姚惠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